什么样的直播带货值得我们追?| 睡前聊一会儿

  • 应用分类
  • 游戏分类

什么样的直播带货值得我们追?| 睡前聊一会儿

作者:admin浏览数:2020-07-10 22:50:21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们,晚上好! 无论是县长与艺人携手,在直播间为老区代言,助力脱贫攻坚;还是人气主播在镜头前倾情推荐高呼“买它买它”;抑或是颇有心得的网红博主实地踏访产地,现播现卖。不少人感慨,直播带货的精彩程度完全不输电视剧,让人一场场看不够。也有人批评,部分主播“玩套路”,个人商家“次充好”,一些平台“割韭菜”,让人想追却不敢追。今天,我们再来聊聊直播带货。 先来看一则新闻。最近有电视台曝出,某商家花45万元请主播带货,销售之后反而倒亏30万,一场直播竟变成了“悬疑剧”。钱去了哪里?原来,这名主播索要40万元出场费,还要求商家必须在直播间为自己刷满5万元礼物。直播的内容也按“剧本”来:主播“仗义执言”,在镜头前疾风骤雨地“教育”卖家,将虚高的价格降到事先约好的售价。 双方合演一出戏,只为割消费者的“韭菜”。没成想观众的眼睛雪亮,销售上不去,商家没赚到钱,还要倒贴不少。

支付出场费,意味着对知名主播这一注意力稀缺资源的肯定,本身无可厚非。 但主播高价出场后成交量乏善可陈,则难免让商家大呼上当,于情不合;先抬高价格再按照写好的剧本假意降价,半哄半骗地让消费者下单,于理无据;明明观看量有限,却私相授受让商家花钱造假数据,以图瞒天过海,更是为法不容。这样的主播不妨取关,这样的带货不看也罢。 作为几年内迅速成长的新兴产业,以流量逻辑为支撑的直播经济的确存在着一些隐秘的角落。比如名为“×××兔”的视频博主,常自诩“苔花如米小”的“打工妹”,却被怀疑不仅是公职人员,名下更拥有传播公司……主播的网上人格与线下身份南辕北辙,又如何让人相信看到的商品与买到的货品童叟无欺? 无需讳言,带货主播需要一定的“演技”,甚至不少知名主播就是从演艺圈跨界来的。 但这里的“演技”,指的是在镜头前更加有为的担当、更加清晰的思路、更加精确的表达与更加贴心的服务。这不仅是消费者的期待、品牌方的诉求,更是作为新兴职业的题中之义。日前,人社部等三部门发布名单,“互联网营销师”首次上榜,我们常说的“带货网红”从此有了“直播销售员”的官方名称,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都有了清楚的定义。

名正则言顺,称谓的不同带来的是权责的变动。 直播销售员、商家与直播平台,事实上构成了一条覆盖售前、售中与售后的商业闭环。曾经可以零门槛从业、一锤子买卖的带货主播,需要对标线下导购,提高职业修养与业务能力,对得起消费者的每一分托付;曾经货品上不用心、定价上玩套路的商家也要敲响警钟;曾经跑马圈地的直播平台,则需要用新实施的《网络直播营销行为规范》扎紧安全的篱笆。 有人说,好剧能将繁复的现实抽丝剥茧,撷取出值得关注的瞬间,看一集却感受百味人生。 同样是面对镜头、服务于稀缺的注意力,好的带货主播也应能在商品的沧海中遴选出精美一粟,为生产者分忧,让消费者无忧,实现诚信经营、供销两旺的局面。这,才是我们值得追的直播经济。 这正是: 主播本是卖货郎,怎能少却好心肠。以诚为本信为先,物畅其流美名扬。大家晚安!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 文/杨翘楚)

相关软件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