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隧道也有嘴、耳、眼!国内首条5G隧道串起浦江两岸
作者:admin浏览数:2020-08-13 22:14:18
中国首条5G隧道——大连路隧道技术日臻成熟。基于AR技术,大连路隧道已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嘴巴”、“耳朵”和“眼睛”,一旦发现异常,就“主动发声、自由报警”,让管理人员及时获知风险隐患信息,并及时处置,帮助隧道健康安全运行。详见↓
其实,它们是由隧道股份城建信息依托5G技术带来的“物联网感知设备”、“高频交通大数据雷达”和“高清低延时视频传输技术”,它们赋予一座原本由钢筋混凝土构成的隧道以“生命”——让隧道在危险时能“大声报警”,在繁忙的车流中“辨声定位”,用AR增强现实技术实现内部检修的“视觉传输”。
5G技术与传统城市运维养护相结合
感知:为隧道装上能呼喊的“嘴巴”
通过在隧道结构内部署超过300套5G物联网感知设备,同时依托STEC云物联服务平台强大的数据计算存储支撑能力,大连路隧道已实现设施关键信息的采集、解析和接入。这些感知设备就像隧道的“声带”,一旦发现异常,就“主动发声、自由报警”,让管理人员及时获知风险隐患信息,第一时间开展维修处置。通过这项技术,隧道管理人员不仅掌握了大连路隧道健康变化趋势,还能根据数据预知、预判隧道健康状态和潜在风险。
※借助物联网技术,在这些领域已经实现了数据采集:
隧道结构位移监测数据
环境监测数据
视频监控数据
卫星定位数据
高频振动数据
结构发生偏移了、高频震动“内伤”了、环境发生变化了……所有信息及时掌握,快速处理!
探测:让隧道拥有“雷达耳朵”
在大连路隧道内,还有一个特殊的“雷达耳朵”——高频交通大数据雷达。只要车辆进入隧道区域,就被隧道内的“雷达”捕捉定位。
未来,借助大连路隧道的“雷达”,在隧道内的无人驾驶车辆不仅能够感知自己周边的车辆行驶状态,还能通过5G网络从隧道股份获取到整条交通线路上的车流情况,实现车载AI的主动安全控制与路线管理。这对城市地面道路、高架快速路以及地下空间等设施的智慧运营都具借鉴意义。
传输:按上最高清的“眼睛”
在传统的隧道养护作业中,当一线操作人员发现设备故障或部件缺损,往往需要采集现场资料并数次折返控制中心,通过后台技术人员查阅基础资料、确认故障内容后,再实施修理或部件替换。这种模式不但响应慢,也需要多次影响隧道内交通,给市民带来了不便。
现在基于AR技术和5G网络的覆盖,隧道股份城建信息为一线操作人员开发的AR智能眼镜,能够将实时数据“叠加”在真实环境中,实现“边巡边控”。
当发现设施异常后,带着AR智能眼镜的操作人员所“目视”的所有影像、听到的所有声音,将通过5G网络实时回传至后台技术中心,技术人员即刻对问题作出鉴定判断、给出修复意见;对于一些小规模维护作业,甚至当场就能得到解决。
这种模式极大地提高了隧道运维作业的敏捷度,同时也降低了隧道内施工作业的频次、时间,减轻了公共交通负担,让日常维护“低影响”。
资料:隧道股份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责任编辑: ]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