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科学带您探索灵魂世界(和现实人生息息相关)
作者:admin浏览数:2020-07-17 21:53:49
“507所”,即“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7研究所”的简称,成立于1968年4月,全称“宇宙医学及工程研究所”。
507所归属由钱学森任院长的“第五研究院”(即“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在发展航天飞船的整体规划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现507所内照
钱学森反对撤销507所
1982年5月5日,钱学森给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的郁文写信,向他陈述并以党性担保人体特异功能是真的,不是假的。
钱学森在信中说:“中国科协四月廿八日通知说,‘耳朵认字’之类不是我们科研方向,不准在报刊上介绍和宣传。您是知道的,一到下面去执行,就会一棍子打死。”
“难道前车之鉴还少吗?不是发动批判过量子化学共振论,批判人工智能;还有批数量经济学,批形象思维……”
“我建议您通知有关宣传部门的同志,正确处理这方面的宣传问题,不要禁止它刊登科学论文。”
1985年,因经费问题,507所被列入撤销名单。
但钱学森表示,“坚决反对解散507所,从长远来看,载人航天肯定是要搞的。”
钱学森迫使国防科委同意保留507所,但编制缩小为几百人。此后,507所又面临数次撤销危机,均在钱学森的反对下未果。
1986年,张振寰将军(左)和钱学森先生(右)合照
1989年,钱学森与国防科委同事谈话照
如1986年,国防科委领导向钱学森表示:
“507所每年要花一大笔经费,现在载人飞船任务暂缓,所里事情不多,不撤让他们做什么?”
钱学森回答:
“为了国家今后发展载人航天,所里人员可以减,但这个机构不能撤。至于留下来做什么,他们的科研预研课题要做妥善安排,由我来负责组织落实。”
507所的转型
钱学森给507所安排的新研究课题,是“人体科学”。
507所的工作重心向“人体科学”转移,时间可以追到到80年代初。
1979年3月,《四川日报》刊登报道,称少年唐雨能“用耳认字”,引发媒体关注,开启了持续二十年的特异功能运动。
《自然杂志》右下图就是“耳朵识字”的唐雨
对这一事件,当时四川医学院的调查认为,唐雨“基本上采取了魔术师的那一套”,并不能真的“用耳认字”。但钱学森对此持不同意见。
上海的《自然杂志》刊发系列文章,坚持“用耳认字”存在可能性;钱学森亲自前往该杂志社,表态支持特异功能研究。
1980年春节前,钱学森致信507所所长陈信,建议他们:
“开展人体科学的研究工作,立题申请科研经费,借此笼住人才,继续开展载人航天声明保障系统等方面的公关研究”。
1996年,钱学森在家会见陈信和朱怡怡
所谓“人体科学”,钱学森给出了定义,乃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的一个大部门,它平行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
钱学森认为,人体是一个“巨系统”,需要把“中医、气功和人体特异功能综合起来,形成人体科学”。
钱学森与人体科学
对于507所的“人体科学”研究,钱学森极为重视。
钱学森与所内工作人员有大量书信往来。其中涉及“人体科学”讨论者达120多封。
钱学森参与人体科学学会作报告
比如,1984年5月7日,钱学森致信507所所长陈信,建议研究“外气”(一种气功术语)对人体的作用。
1990年3月,钱致信507所梅磊,讨论大脑与建立脑科学问题。
……
书信之外,钱学森也是507所的常客。
1997年钱学森先生与人体科学研究人员探讨
尤其是1983-1987年,钱学森每周都亲自到所里指导一次学术工作。
其内容涉及科学道德、特异功能、人体科学、关于脑科学和脑功能的研究、传统医学要与现代科学相结合、量子力学与人体科学、人的潜力与教育革命等各个方面。
1987年,国防科委批准成立的“中国人体科学学会”,挂靠在507所下,由国防科委主任张震寰任理事长,钱学森任名誉理事长。
507研究所的特异功能实践研究
中国人体科学学会的各项活动,507所在人力物力上给予了多方的支持……
中国人体科学学会办公室也设在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即507所)内。该办公室对《中国人体科学学会通讯》的发行工作和筹备召开各种会议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人体科学学会组织会议等活动的经费,大都来自507所。
针对当时流行的种种特异功能现象,507所进行了很多“试验”。
1987年6月8日,钱学森等人出席人体科学学会首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前排左三起:云曙碧、吕炳奎、钱学森、贝时璋、朱光亚、张震寰、高潮、赵忠尧、杨龙生
比如,1980年12月-1983年3月,507所同北京师范学院(今首都师范大学)等多方学者合作,解释了:
“为何某些具特异功能的少年儿童能在肢体不接触的条件下,使一些小物体从一个地方转运到另一个地方。”
在做了一番“追踪电磁波信号的实验”、“突破空间物理障碍的实验”之后,得出“实验结论”,认为:
“某些特异人可使一些物体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我们称之为‘异态’。物体处于‘异态’时,普通人的感官与通常的探测手段暂时还不能觉察出它的存在。但特异人和气功人却有所感觉,这种感觉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1986年,张宝胜表演从密封药瓶中抖出药片
“物体在转运过程中能够突破空间物理障碍,表明这种‘转运’似乎不是三维空间里简单的机械搬运过程,物体可能转入了一种特殊的状态……”
507所与当时最负盛名的张宝胜等人也有合作。合作目的是验证特异功能的存在。
比如,研究院宋孔智通过实验“证明”了以下三种特异功能的存在:
1992年张震寰将军的葬礼上,严新、张宝胜、以及辟谷23年的丁静
“突破空间障碍实验。特异功能人让有机玻璃片从烧结的玻璃瓶里取出来,玻璃瓶完整。里边少的东西和取出的东西正好对齐。实验采用了双盲法。”
“思维传感实验。相同数量的两组人,一组人发射思维信号,另一组人接收……里面接收信号的人,将发射信号的人想的东西,写在纸上,记下内容……做了多次实验,都很成功。”
“隔墙透视实验。有一天,做了60次,没有一次错,完全正确。”
507所所长陈信强调“用实验的方法反驳社会上对特异功能的质疑”。
牛人都在507所
据作家霍启明的介绍,507所的建立后,包括资深研究学者钱学森在内的一大批中国顶尖的科学家都参与了研究。
钱学森在1983年至1987年专门去507所做了100多次发言和报告。
1998年出版的《论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版权页剪影
这些报告和发言涉及人体科学、系统科学、气功、中医、特异功能和科学革命等问题,这些讲话后来整理成《论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一书。
当年一批顶尖人才被聚集在507所里,进行遥视,透视,通灵,未来预测等试验,其中包括张宝胜、孙储琳等。
参与人员大多是清华大学、中科院抽调来的教授,实验结果全部有纪录,有些还发布于国际一流的学术杂志上。
左起,孙储琳、宋孔智、张宝胜在507所讨论
507所不仅得到了各行科学家的参与,也得到了一干政治元老的支持。
比如叶剑英元帅曾在病危之际让张宝胜等人参与救治工作。
507所对于“人体科学”的研究成果成为我国在人体科学术方面的宝贵财富。
507所现编制为国防科工局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工作重心偏向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主要以确保航天员安全、健康和高效工作为目标展开各项应用航天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
钱学森对特异功能的工作的意见(历史资料)
1、现在形势很好,中央领导同志已批准了这项工作,成立了三人领导小组。
三人小组是代表党和国家直接领导这项工作的,大政方针都由他们定,其他任何人不能定。
人体特异功能与气功有密切关系,还联系到中医药,所以实际上是人体科学问题,请三人小组全面考虑。
钱学森先生参会发言照
现在就要请三人小组考虑有关特异功能问题的一些法律、法规怎么建立?
对气功师中有成就、有影响的要进行统战工作,少数可以考虑进入七届全国政协等问题。
三人小组认为有必要请示或报告中央的,由他们请示报告。鉴于这项工作需要从全国的角度组织科研力量,建议请国家科委派一位领导同志参加领导小组。
如果这样,那就成为四人小组了。听说郭树言同志支持这项事业,可否请他一同参加领导工作?
2、中医、气功、特异功能三者是一个统一的科研体系。概括起来说,就是研究人体这样一个“巨系统”及其外界环境的相互影响。
三者比较而言,中医是比较成熟的,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中医“辨证施治”的“证”,并不是西医说的“症”,中医的“证”实际上是人体的“功能态”。
功能态偏离正常就要生病。
1974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辨证施治纲要》
中医是用药物把人体调整到正常功能态,气功是用意念改变功能态,特异功能的人在发功时亦是处于一种异常的功能态。
三者之中,最难攻的是特异功能问题,但特异功能与气功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有的人通过练功也能达到特异功能态。
因此解决特异功能的关键是气功。而气功的许多理论又依赖于中医,所以三者是统一的,我们抓特异功能研究,在总体上要有这样一种认识。
《黄帝内经》记载:古之治病,唯其移精变气
3、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统筹安排,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做好这件工作。
设想在三人小组下面,应有一个科学技术咨询机构,由这方面的专家组成,类似于我们国家抓高技术和超导技术那样的专家委员会或专家组之类的组织,给三人小组提供建议或意见。
1997年钱学森先生与人体科学研究人员探讨
像科研工作应怎么组织?应用工作怎么开展?保密问题怎么解决?特异功能人员怎么管理等问题,先经专家组研究,提出方案、建议,然后报三人(或四人)小组批准,实施。
4、在专家组下面,应有一个或两个小小的研究实体,507所可以算一个,一些大专院校可以搞更基础的研究。
为使507所集中力量,搞好研究工作,建议将张宝胜、赵群学等特异功能人员交部门有关管理。
1984年5月7日,钱学森致信507所所长陈信内容
5、民间团体的组建也要有个通盘考虑,比如建立一个全国性气功康复中心,开始可以搞点赞助,以后要自负盈亏。预料这样的机构搞起来会盈利的。
全国各地搞的类似组织,要加强横向联合,互相配合,互相支援,搞成一种“公司”之类的形式。不要分散经营,各自为政。
6、关于科学研究,应从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是机理性研究,即基础理论研究。507所在这方面始终没有找到一个突破口。
张宝胜在507所做实验
清华大学陆祖荫同志关于气功外气对水分子结构影响的研究成果证明,外气能够影响到分子结构,即分子的价健和电子云分布,这说明外气的本质可能还是电磁波。
物理学上,解释电磁波理论的电动力学和量子电动力学是最成熟的了,沿着电磁场对生物大分子的作用这条路走下去,可能是基础研究工作的一个方向。
总之,基础研究开始总要有一个设想,然后根据这个想法设计实验。
第二是要搞应用研究,任何一个新事物,如果没有重大的应用前景是不可能得到大力支持的,美国国防部资助的项目都是它认为在国防上有重要价值的。
除了有关部门关心的应用项目以外,可以研究对计算机的干扰,这样的研究并不难,只要肯定有或没有就行。
7、在基础研究方面,已有不少项目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因此,还要考虑与基金会的联系问题,基金会的主任唐敖庆看过表演,认为应该进行研究。
唐敖庆先生被誉为“中国量子化学之父”,1986年被任命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第一任主任
8、关于经费渠道,建议正式纳入预先研究计划管理渠道。
具体做法可以是在“人-机-环境系统工程”总的研究计划内,安排正常的科研经费,由主管人-机-环境系统工程研究的业务局进行正常的科研管理。
这样,在科工委机关,人体特异功能研究的组织领导体制就逐步完善起来了。
1996年4月16日,钱学森先生对人体科学研究同志寄语
钱学森同志乐意承担人体科学研究的指导工作,我有这样的决心把这方面的科研系统建立起来。
鉴于这项工作的特殊性,在计划中只列项目,名称可以叫“人体科学研究”。
钱老在一次与这些科学家的谈话中,讲到他自己一生在学术上大致干了三件事。其一是干导弹工作。
钱老说,导弹当时在理论上是已经完全解决了的事,只是当一回‘工匠’而已。
但是,由于祖国国防事业的需要,他回国后,毅然地接受了这任务,最后导弹上天了。我们当时对钱老的尊重,有很大一部分是只知道钱老是中国导弹之父,然而钱老对这一成就只放在普通的位置。
第二件事钱老说他当时研究控制论,遭到很多人反对。随着历史的进程,反对者逐渐销声匿迹,控制论已成为一个成熟的学科。
第三件事就是晚年研究人体生命科学。
钱老说前面两项研究尽管难度很大,但总是能想办法,找到入手的地方。唯有人体科学,却时时感到没有入门,老是在边缘徘徊。他说人体科学问题的解决将导致一场科学革命,导致人类的第二次文艺复兴。
但这个问题的解决,他说他可能已经看不见,我们或许看得见。但是我们要给后来的人留下点什么……
来源:打坐站桩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