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银高管谈中概股回归驱动力:“买保险”和带动股价_中国资本市场

  • 应用分类
  • 游戏分类

瑞银高管谈中概股回归驱动力:“买保险”和带动股价_中国资本市场

作者:admin浏览数:2020-06-24 16:19:25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郑一真2020年上半年中国资本市场异常活跃。网易、京东在香港二次上市吸金约70亿美元,“沪伦通”第二单落定——中国太保发行GDR登陆伦交所,中国创业板即将迎来首批注册制下上市的企业。这些标志性交易都在助力中国投行收入在上半年逆势上扬。

受新冠肺炎疫情拖累,全球投资银行收入明显下滑。瑞银证券数据显示,今年至今亚太区投行收入较去年同期下滑10%,从去年上半年的58亿美元降至今年的52亿美元。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收购兼并业务,收入同比下滑了30%。而在亚太区中,中国投行业务的表现亮眼,中国内地投行收入同比增长8.8%。对比之下,韩国和日本上半年投行收入分别下滑33%和18%。

市场预期,下半年将有更多的中概股回流港股市场乃至A股市场。展望下半年,瑞银股票资本市场部亚洲区主管黄培皓认为,香港市场和A股市场会出现以下趋势:

A股市场上会看到更多新产品,以及政策方面的改革。中国太保通过沪伦通在伦敦上市GDR,这也是中国企业在欧洲上市最大的一个股票发行项目,相信后续会有更多的发行人尝试GDR。另外,港股上市的中芯国际是第一单红筹回归A股的项目,后续红筹回归A股也值得期待。第三,A股发行方面,包括在定增方面扩大发行人的数量,折扣方面更加灵活等,还有深圳创业板注册制的改革,未来A股的市场还是会持续推进大幅度的改革和开放。

香港市场上,会有很多优质的、高增长的中概股陆续在香港二次上市。同时,有更多新经济公司到香港主板上市,今年有非常多的医疗和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除此以外,大消费、消费零售、物业管理、科技股也是今年的主题。

瑞银证券数据显示,A股3800多家上市公司总市值大概是8.7万亿,香港上市的1200多家H股和红筹股总市值3.6万亿,美国上市的220家中概股市值1.2万亿,但其中阿里巴巴市值就占了一半。中概股中大概有40多家公司符合在香港二次上市的条件。

对于中概股而言,二次上市意味着什么?背后的动机是什么?

对此,瑞银亚太区投资银行主管及中国总裁金弘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买保险”的动机,第二方面是带动股价的动机。现在中国企业赴美上市和过去相比没有任何的区别,没有受歧视、没有受管制。但是不排除未来美国真的通过立法,某种程度上限制中国的上市公司。现在任何一个有责任心的董事会,面对这种风险,最简单的一个“买保险”的方法就是在香港做二次上市。如果美国的上市有任何影响,大部分投资人可以把股票转到香港来交易。除非有重大突破,未来几年这个动机还会继续存在。

金弘毅认为,第二点实际的好处就是带动股价,因为这些标的的投资群体拓宽了。过去虽然中概股在美国上市,理论上全世界所有人都可以在美国买股票,可是实际上有一些人居住在亚洲,因为时差的关系、基金条文的差异,不方便投资。阿里、京东、网易三家企业在港上市,瑞银都参与了,我们也明显看到他们的投资者拓宽了,有很多过去没有买他们股票的投资者现在能买了。需求增大了,很明显会带动股票上涨。

瑞银数据显示,从股票每日交易量来看,香港市场上新经济公司占了21%左右。但如果加上 “衍生工具”,包括牛熊证、认股证等,新经济的交易量就从21%跃升至 64%了。金弘毅表示,背后反映的情况是,新经济公司非常吸引投资者做这些“衍生工具”的交易,而这部分的业务发展将来对香港市场有正面的促进作用。

金弘毅表示,其不认为美国最终会让所有的中概股退市,但因为不确定因素的存在,有很多企业会考虑回到香港做二次发行,将来也可能会选择去中国本土的CDR上市。

黄培皓同时提到,香港市场对可转债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可转债和可交换债产品今年在香港已经发行了50亿人民币,去年同期的水平是19亿。主要是因为,目前市场是低利率的环境,同时整个股市也比较活跃。从发行人角度,可以用比较低成本的股票衍生品来发可转债,同时投资者也保留将来股价上升的权利。

相关软件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