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商学院院长王欣:疫情考验企业数字化能力 9000字干货教你做新媒体_金山软件

  • 应用分类
  • 游戏分类

馒头商学院院长王欣:疫情考验企业数字化能力 9000字干货教你做新媒体_金山软件

作者:admin浏览数:2020-06-17 23:55:27

开放私董,干货输出

“开放私董”嘉宾分享主题:数字化转型,疫情后的商业巨变与机会

核心内容:

  • 什么是企业的数字化,为什么说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认知?
  •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抓手是什么?
  • 直播、社群电商,这些风口要不要跟?

分享嘉宾:王欣,馒头商学院院长、前金山软件副总裁、中国第一代产品经理。

“开放私董”是五五私董会推出的定期对外活动,为企业家提供实践知识分享和实践案例研讨结合的深度交流。

第一期“开放私董”主题为“数字化转型和新媒体赋能”,由五五私董会和馒头商学院、悦兰之声联合主办。

以下为 王欣在第一期“开放私董”上的分享整理:

“五五私董会”创始人佳砚为第一期“开放私董”主持开场。

第一次见到佳砚的时候,我就发现我们两家公司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我们的价值观叫“所有人向所有人学习,所有人支持所有人成长”。佳砚说,我们叫做“向老板学习如何做老板”。我们是“我们讲的都是我们做的,不会讲自己没有做过的东西。”两家有很多很契合的地方,所以一拍即合我就来了。

这次我们一起来谈谈疫情之后,企业“数字化”的一个选题我是程序员出身的,1996年大学毕业,毕业后在金山。大家用的最早的金山词霸可能也有一部分我的编程。后来金山转型做市场,这个产品不再只是程序员用,而是要推向普罗大众。公司里要选产品经理做市场,结果由我来做。

一路走来,我跟着雷军一起共事15年在创办馒头商学院之前,我就在金山一家公司待过。2014年,我从金山离职创办了馒头商学院。馒头是英文mentor的意思,因为我们每个进金山的人都会指定一个师傅,用师傅带徒弟这种方式传承下去。

我们觉得职场上也需要师傅带徒弟,一步一步手把手地教,很多其实不是知识,而是经验的传承。所以我们在2014年创办了馒头商学院。

今天跟大家交流的是数字化转型的一些话题。

在金山的时候,我老板就经常讲一句话 “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很多成功的企业还是和时代的命题相关联的。比如说像小米,它真的是拜智能化手机的福赐。

在小米之前,大部分都是诺基亚、摩托罗拉,还有蓝莓的天下。那时候,他们说小米手机是为“发烧而生”,我说你哪儿叫为“发烧而生”,这不就是山寨机中的战斗机。雷军说你这个总结太对了。因为在小米横空出世之前,市面上有一大堆山寨手机。它就是踩准了智能化升级,智能手机升级换代过程中的特色,占领了用户的心智模式。

所以说现在的整个疫情让我们意识到了数字化的重要性。很多企业以前都还是处于观望:

  • 我要不要做数据化?
  • 我要不要做这种类似于像在线化的一个购买?
  • 我要不要做在线化的用户组织?

这场疫情对大家来讲像是一场“倒逼”。很多人都说我已经晚了,我现在不得不做了。我想这可能就是时代给予我们的命题。

那么我们来看看,数字化诞生的一个背景,或者说为什么要做数字化,不做行不行?数字化背后的时代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这是我们公司小伙伴们最崇拜的三个创业英雄,或者说他们的企业家偶像。

从最右边看,这个小伙子叫聂云辰,是福建人,他把一个路摊边、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常消费的产品,现在做的全国都有,估值应该在百亿以上,这个品牌大家一定听过,叫“喜茶”。

中间这个小伙子叫王信文,大家可能不知道他,但是孩子或者是我们员工经常玩他的游戏,这个游戏叫“刀塔传奇”。

最左边叫张天一,是个北大的小伙子,学法律的,不做律师非要做一款米粉,就是“霸蛮米粉”。这就是我们公司的小伙伴们最喜欢的三个创业明星,是他们的偶像,这三个人都是90后。

所有的主流都是由边缘化的非主流人群进化来的。我们也曾经年轻过,我们当时创业的时候别人可能也看不上我们,但是我们现在成了企业家的中坚力量。

不要小看90后和00后的人群,他们已经30岁了。我们的员工里面,像我们公司的员工,大部分基层岗位都是由这些小朋友们组成的,他们的时代特性和我们有非常大的区别。

我认为,90后比我们有更多做自己的权利,他们在生活品质上和品位上其实是远超于我们这些70后的。

我每一次讲课之前,都会问我们公司的小朋友们,他们用的是什么软件。每过一年他们都会去更新一下自己的APP。我会发现我和他们之间的确有一些代沟在。我们习惯了就不想变。

是不是To C、To B的业务也要做一些更新?

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原来阿里巴巴做To B业务,To B业务上面有一个非常小的企业家论坛。这个论坛在阿里巴巴首页寸土寸金的地方,好几次他们的产品经理都想把它拿掉不做了,因为卖广告更赚钱。

但是只要产品经理要拿下来的时候,马云就会给他们打电话,说这个位置是不能动的。他说,我们虽然是做To B生意的,To B生意核心是做企业家的生意,To B生意更是人的生意。

在他们眼里每一个B更是一个C。所有企业都是企业家的一个外显状态,实际上都和每个老板相关,所以我们做To B生意也是做人的生意。

我们也要去想,在这个时代特色下,是不是也有更多的年轻企业家进入到这个行业里面?他们在哪里?如果我们找到了生命的源头,是不是更容易帮助我们去找对用户需求?

我们做培训也是一样,你会发现从上而下推很容易;但是从下往上推太难了。如果你能把一个企业看作是一个人,发现那个人,是整个营销过程中最关键的社交节点。

我们接下来看这群人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马化腾讲,我们人类正在经历一次最大规模的迁徙,他们叫这群90后和00后叫“新人类”。90后、00后和前辈相比,他们不简简单单是岁月的变化,他们是基于移动互联网催生出来的具有新基因、新人性的新人类。

我们喜欢讲颠覆,颠覆是创新。在马化腾看来,这更像是一个“迁徙”——是从星球迁徙到另一个星球,是迁移到数字星球。

我是学计算机的,第一次接触计算机是1992年进大学机房。我们把这个当做是生产工具来用,但是我们的孩子是长在这里的,他也可能在这上面又有一个另外的人设。

在这张图里腾讯讲述:我们正在发生的一个大时代的变化。我们之前是科层时代,现在是扁平时代。我们是以奋斗者为本的60后和70后,但是现在的孩子是娱乐至上的,他们没有对物质的焦虑;我们非常理性,现在的孩子很感性;我们是慢时代,他们现在是快时代。

这是,所有的人们在更新。同时,媒介也在延伸。

我们认为,媒体就是媒体,我们就是我们。但是在孩子的眼里,媒介是他们个体的延伸,他们在微博上、微信上可能都有一个自己的一个人设在里头。

我们是经验的时代,他们是大数据的时代;我们是信息不透明的时代,他是一个信息完全透明的时代;我们是文字的时代,他们是形象的时代。他们对信息捕捉更全悉,我们是经过理性抽象后接收的东西,是信息的不同承载方式,我们是1到n的传播效果,他们是n的二次方的传播效果。

我们没有选择,也没有办法评判,这就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我们现在也正处在这个时代的变革点。

数字化转型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我们的消费主体变化。我们的用户变了,所以我们必须变。我们经常讲,用户在哪里,我们就应该在哪里。这是一个时代的特性。

消费者发生大的变化,我们和消费者沟通的途径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比如说,新闻联播曾是70年代人的一个集体的仪式感,我们一边吃着晚餐,一边看电视上的新闻联播,这是我们时代的记忆,包括每年看春晚。

但现在,看新闻联播的人有多少呢?我以前做市场传播,每年“315晚会”的时候,全公司严阵以待,就怕曝光。还有,一支广告“砸”下去,可能这个产品就火了。但是现在看电视的到底有多少?这是媒介的公信力在下降。

电视还有权威媒体在我们心目中的权重在下降,相反我们更信什么?是朋友的推荐。如果不是佳砚,可能我不会来到这里。很多特别贵的课程,如果没有朋友的背书和推荐,它传播链条可能是形成不了的。因为它不是像工业化时代的产品。消费那一刻,可能才意味着你的体验刚刚开始。因此,口碑传播在大家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

还有一点,我们用户的“反营销能力”越来越强了以前我们做广告、做软性文章、做传播,还有做各种各样的一些marcom的工具,但是现在消费者一眼就能看出来,你这是做marketing、做营销,这个人是个托。

消费者都心明眼亮,你在用户面前无花招可使。那就要回到本质上——产品怎么做,运营怎么做,营销怎么做——这也是时代对我们的挑战。

另外,互联网使得用户和厂商之间的距离扁平化。我们以前是金字塔结构,总经销商分销到总代,然后一层层下去。现在,用户只要想,就可以得到。那么中间商的价值在哪里呢?这也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一个思考。

我们传统的4P理论、4C理论到4S理论,现在又到了6S。买产品之前,大家先上网search一下,在微信圈里先找一下,买完以后又要在朋友圈里share一下:所以我觉得我们的选择链条和整个传播链条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我们企业家朋友很多开始做新媒体了,大家可能觉得他们都做了,我们也做,原因是什么?

可能这些都相关,我们的时代变了,我们消费者的选择路径变了,我们消费者在新媒体上花的时间多了,那些传统的媒体失灵了,所以我们要和他们同频共振,就需要用新的媒介手段来做这件事情。这是一个大的一个时代背景和前提。

大家经常讲“VUCA时代”。你会发现,我们现在易变又不确定,复杂又模糊。

像疫情这件事情,大家没有人能够预料到,疫情什么时候结束也不知道,这个过程中对人的影响大家也不清楚。大家会不会觉得,特别是个别老板们觉得,现在决策越来越难了?

我们经常说,现在是不确定的三次方因为不光是消费者是谁不清楚,连我们自身的能力我们也不清楚,还有一个外部环境也在变化中。所以在不确定的时代,更需要我们再去做出什么样的一些改变,去和不确定同频共振呢,又是一个时代的大的挑战在里面。

所以,这次疫情说到底考验的是企业数字化的能力。有很多企业变化是非常快的,例如西贝,西贝在这次疫情中,它的反应速度是非常迅速的。

首先,老板“哭穷”取得外部的一些支持,比如说像政府资源、同行资源。

其次,西贝马上开展线上业务。西贝是餐饮企业里最早去做外卖服务的。在这之前,每一个去西贝就餐的消费者,店员都加了微信,所以他很快就可以通过企业微信导到一个线上的社群,在这里面就可以去买卖各种西贝的衍生品,这是自救的第二步。

第三步,我觉得也是西贝出神入化的一步,他把他所有的员工外包给那些互联网企业。比如说做美团外卖,这样的话就把他的经营成本分摊给其他人。这“三步走”让西贝在整个的疫情过程中,餐馆倒闭率非常高的情况下,它这么大的一个体量,囤积了这么多供应链,仍然能够活下来。所以整个疫情说到底考验的是企业在VUCA环境下的快速应变能力和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能力。

我也经常说,数字化产线大家别想的特别神秘、非常难、是一整套IT系统。不是的,它可能就是我们讲的,你会利用新媒体发声,你会快速地组织你的资源和用户之间的对接,你会将你自己内部的员工也通过数字化利用起来。

所以“数字化”是我们整个的经营过程中由战略和组织能力构成的,它可能就是从我们身边的事情做起。

做数字化可以和我们的日常经营整合在一起,它涵盖三个维度:

一个就是内容即营销,“做新媒体”的营销战略。以前我们花很多钱去做营销,要做PR,要做广告,要去做百度的搜索,但是在整个这种数字化时代非常重要的就是你要做内容。

有一个妇产科大夫叫崔玉涛,崔玉涛一个人就是一家公司。他在整个微博时代,其实是跟着微博的流量起来的,他就是分享育儿心得——孩子发烧了怎么办,孩子拉肚子了怎么办,孩子出疹子了怎么办——每天在微博上絮絮叨叨,拥有2000万粉丝。一个人就成立了一家公司。

现在大家反营销的能力这么强,我们做新媒体怎么做?我们就回到这件事情的本质,我们就做最简单的做内容,创造对用户有价值的内容。你只要给用户创造有价值的内容,你对用户有帮助,用户就follow你。

第二点就是管理组织。我们以前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是,厂商是厂商,消费者是消费者,我们中间是泾渭分明的。但是你会发现有些组织,它是模糊了厂商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大家是个共创的关系。在这里,这个产品不是由厂商自己来定义的,而是用户和我们的发起人一起来定义的。这种新形态的组织,它有特别多的商业价值和拓展的空间。

我们大部分可能已经有了很多的用户,只是这些用户分散着,我们没有把他们连接起来,或者这些用户,他要买我们产品的时候,他可以找到我,我们找不到他。怎么从“货找人”到“人找货”。其实社群是一个非常好的,一个重塑用户的组织形态,这部分其实是做数字化转型的时候很好的一个切入点。

最后关于“做爆品”的产品战略。大部分用户其实对我们定义的产品是非常自信的。我们真正去做数字化转型,“做爆品”是最好的能够撬动我们企业的方式,能够把我们自己的产品的增值和溢价空间做大。

特别是我们很多一次性的产品和服务,我们怎么能够从“一生一次”的用户变成“一生一世”的用户,怎么从产品转型到服务,这是数字化转型的最核心的一个内容,这也是最难的一个象限。

所以总结下来其实就是三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叫做新内容,第二个叫新用户或者是新产品,第三个叫做新组织。

我们来拆解“做社群的用户运营战略”。

我们讲和用户之间的关系,我们卖东西给消费者,我们企业是B,他们是C,这之间有这样的关系。我们来看联想电脑,联想电脑应该是国内做信息化做得非常好的,他们是卖电脑,但是你去到他企业,发现他的用户是一个电话号码或者是一张用户调查表,他的大数据库里面,虽然可以联系到用户,但是你一个电话打过去,用户就会觉得你是个骚扰电话或者把他挂了。这就是我们传统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一个关系——有买卖关系,没有链接;或者就是有链接,但是没有情感。所以这个链条虽然存在,但是你并没有办法产出商业价值。

在这个时代,信任或者强连接是最大的一个背书如果我们和消费者是这种关系,是没有办法有价值感的。

接下来看现在,消费者可以开始连接起来。为什么现在大家都特别害怕微博上的舆论,为什么微博这么小的群体,或者b站这么小的群体,它有那么大的声量?原因是什么?因为那里消费者之间是有连接的。你的企业有任何产品的事故,在这种连接中就会n次方放大,连接的消费者也就有了话语权,可以倒逼企业做很多的事情。你可以把它视为危机,当然也可以把这种用户之间的连接视为一种资源。这是2.0的用户和厂商之间的关系。

未来我们和厂商之间的关系在哪里?

这可能是一种设想。这些连接的消费者,我们企业是在中间的,特别是像公司董事会这种经营人的生意,可能就已经淡化了组织的边界。我们是和用户一起共创的组织形态。可能就分不太清楚企业和用户,到底哪个是企业,哪个是用户,这是不是未来的一种组织形态?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连接的消费者对企业的影响会非常大。共创共生,我们和用户关系是紧紧得绑在一起的。

在商业上社群生存的意义在于哪里呢社群让互动和交易的成本大幅降低了,让很多优质的内容的溢价可以实现,而消费者也可以通过众筹、消灭中间环节等手段,享受直接优惠的价值。还有一点也是我自己特别着迷的,社群能够内生出很多独特的共享内容,彻底改变内容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单向关系,出现了product和consumer合成词叫prosumer,产销者。社群模糊了企业和消费者的边界,它诞生了更多的利益共同体,当利益共同体一旦诞生,那个关系是很难脱钩的。

我们有没有可能和用户之间,特别是核心用户之间产生这样的关系?这其实是社群带给我们的一些思考。比如说像企业家群体,企业家是很难被领导的,但是他愿意在一个和自身同等地位或者是分量的人中间,去发挥更大的一个作用。这是有社群上的意义在。

社群对于我们来讲,其实是打破了商业逻辑,提供超出的情感溢价。你可能获得更高的一个价格空间。比如说,如果我们的产品和商品,它有更多的人文情怀在里头,而且它这个产品很难一次性说清楚,特别是做服务,你服务交付那一刻才是你产品的实施刚刚开始。用社群的方式来承载它,就会有很多的内涵可以去想象。

比如褚橙,他卖的不是橙子,是一种不放弃的精神。像陈欧,卖的不是擦脸油,是做自己。比如说薇娅,她卖的也不是化妆品,她是告诉那些家长们,特别是那些宝妈们,你要做自己,你可以为自己来创造价值。

大家有了这种品牌人格化,然后你就会发现你的用户真心是希望你好,他也能够容忍你产品上的一些缺陷,这就是商品的价值。

对于我们本来就是已经有用户的线下机构,其实它是有一定的技术手段,可以通过服务号、小程序、社群和个人号把这些用户给串起来,做私域流量池。

比如说像王琰总的美吉姆,他其实是以地域为中心的妈妈群,这些妈妈群他们之间的连接是特别强的,你能不能通过类似于像服务号,再像小程序的方式把她们连接在一起,通过输出内容能够让妈妈们能够实时活跃。有活跃在,就有更多的商业变现的可能性在。

我们再来总结一下“做社群的用户战略”,其实就是针对消费者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消费更加离散,反营销能力增强,新媒体社群和意见领袖就会形成新的流量。这些我们叫KOC。

“内容即营销”,做新媒体的战略。核心就是,只有内容对消费者来讲,它是时时都需要的,而且它是有价值的。我讲一个例子,我在金山的时候是雷总既管金山又管小米,小米是2010年创造的,所以小米它和微博的崛起是息息相关的。我们每次开例会第一件事情,雷老板就是问每个高管,挨个报自己的微博的粉丝有多少?如果太少了,你就回去做微博粉丝。

每一家公司和新媒体是深深绑定在一起的。为什么现在做抖音这么难了,其实抖音是过了流量的红利期了。任何媒体它存在两个红利期,第一个红利期叫做流量红利期,你可以通过内容去涨粉。还有一个叫商业变现红利期,在这个时候其实投放是划算的。比如说像百度它是既过了流量红利期,也过了商业变现红利期。用旧地图是没有办法找到新大陆的,要赶流量的红利期。

所以大家就要去想现在的当下什么是流量红利期,哪个是新平台,哪个新平台还有流量,他愿意去推什么东西。

比如说快手会不会比抖音会好?比如说快手它原来是下沉城市,它要去做往上走的流量,这时候我们的内容就是它稀缺的内容。它除了“老铁”之外,它是不是还需要高端的内容在里头?我们现在杀回到哪个平台,实际上还有流量的红利,可能是我们需要去思考的问题。

还有,我们真的是需要自己去做抖音、快手号,还是直接做投放?我们要选择什么样的平台去做投放呢?如果我们本来就有用户,我用我的用户基础可以在哪个平台上把用户流量顶起来?这本质上是选择一个你盛用户的容器,把用户放在哪里的问题。

我认为,短视频还是在快速占领移动互联网的使用时长。短视频的阅读用户已经超过5个亿了,最可怕的还不是人均平均使用时长超过一个小时,是抖音和快手信息流的方式让大家欲罢不能。短视频有的内容还是有流量红利的,整个的抖音和快手的生态基本上现在还有商业的能力,它的投入ROR比例要远大于百度搜索引擎。

快手是一个更偏电商的平台,它的用户量不及抖音,但是快手的社群属性是非常强的。他们经常讲“老铁经济”和“老铁文化”,比如说像卖挖掘机这种特别垂直的分类,在快手上是很合适的,因为它的用户群很很聚集,它不是像抖音是媒体的性质,它就是社群的载体,所以它的人均使用时长。相比于抖音和它的用户量占比,其实快手还有特别大的空间在里面。还有很多垂直的一些平台,像小红书等等这些都是要根据我们的产品来选择相应的平台。

还有收编,收编一些别人的社群也是可以的。或者在别人的社群上投放广告。总之其实是从公域流量池里面去抓流量,沉淀到你自己的社群和私域流量,然后再来进行销售。

在数字化时代有两个突破点是我们可以做的。第一个,是不是可以从销售漏斗变成流量池?那些不买产品的用户,是不是可以沉在这里?要建立你自己的流量池,你的私域流量就是你的流量池。比如说你的社群、你的微信服务号,包括你的小程序都是你的流量池,要把这个漏斗建立起来,这是在做营销。

和传统的做销售漏斗最大的区别在于,把那些不买你的产品也要放在这里面,就是要养她,她经常看你的内容,看你说出内容,没准哪一天就会变成你的用户。然后她虽然买了你的产品,但是你再看看没准哪一天会买你的用户,都是用户来做。所以它基本上是公域流量池到私域流量池,再到用户管理的这么一个阶梯。

用户交互界面是不是可以数字化?为什么西贝这些餐饮行业或者服务行业、零售行业在运行中受的影响那么大,是因为它和用户之间没有数字化的交互界面。有“打猎模式”和“种地模式”:“打猎”是我做销售,我必须每天抓到一个客户,我才能够有生意可以做;“种地”只要种下来它就可以了。所以用户交互界面得数字化。

还有,是不是可以给员工的赋能也数字化?它可以通过一些数字化的办公流程,所有的报销会议都在互联网上来进行流转,都在数字化上赋能员工。

第三个就是优化运营。每做一个营销动作,在你的后台系统里面都能看到一条记录。你的例子是怎样的?是从哪些社交媒体来的?这些社交媒体最后沉到成交用户之间的转化率是怎样的?就像神经系统,就是一个数字神经系统,通过传感器你就知道哪块出了毛病了,这叫优化运营。

最后一点叫产品转型。能不能从一个纯技术的公司变成是一个产品公司?从1个产品公司变成是1个服务公司?这是一个阶段,在这里是有次第关系的,越往后越难,但是后面的议价空间会更高一些。

在整个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它其实是以客户为中心。需要面对用户的那个人是最强的那个人,是个倒三角的结构,变成一个运营中心。比如,工业化时代要求的是年长领袖,数字化时代是年轻领袖,智能化时代可能是自适应、自组织的过程。

其实我们传统的管理大部分都是简单和复杂,要么你的业务形态很简单;复杂是表现在,有特别强的核心竞争力,或者说专家型的组织。

但是信息化挑战的是什么?是繁杂。它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态的东西,对组织能力的挑战是非常大的。

有一个“肯尼芬”模型:任何业务,像我们很多企业家都是从混沌的市场状态下发现了商业机会,同时形成了核心壁垒和优势,最后变成了人人都可以做、可以赚钱的。它是这样一个模型。那么对于组织最大的挑战是,怎么能够从混沌中找到机会变成一个繁杂的模式。这是组织信息化过程或者在线化过程中最大的挑战。

部分参与活动的企业家,在活动结束后,留影纪念。

跟大家交流的主要是这三个象限, 一个是用户到社群,第二个就是内容即营销,第三个就是做产品的战略。我们可以多交流一些看法,谢谢大家。

扫码收听“开放私董”第一期,现场分享

相关软件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