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的这则预言,我们误读了30多年_蜜蜂
作者:admin浏览数:2020-05-29 19:55:42
“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人类将只能存活四年。”这段警示,想必很多人都听过。能让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巨匠都为之发声,蜜蜂对于地球生态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很多人对此都没有异议,一来是爱因斯坦的权威,二来是没有蜜蜂,就没有了农作物授粉的媒介,我们自然就无法生存下去。这在科学小白们看来,似乎是十分“合乎逻辑”的。然而事实上是,我们被欺骗了!他老人家并没有说过类似的言论!首次发表这段话的,其实是1994年的法国养蜂业联合会。这在当时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随后各大主流媒体也纷纷转载,“相对论”之父便背迫成了“蜜蜂保育”的代言人。原因是,养蜂业界认为当时出现的“蜂群崩溃混乱症”,与移动电话所散发的电波有关。为引起外界的更多重视,便祭出了爱因斯坦这样的重量级人物。
尽管这则预言只是段谣传,但作为开花植物的重要授粉者,蜜蜂的地位仍是不言而喻的。即便抛开它的生态价值,单就对人们精神活动的影响力,蜜蜂在昆虫界中也可谓难有匹者。留心一下生活的种种,你会发现这样的影响有很多。例如陪伴我们童年的动画片里,总少不了蜜蜂的形象。如今,蜜蜂元素又常被注入一件件潮流玩具的设计中,继续治愈着,那些成年的“大孩子们”未泯的童心。
▲四部 以蜜蜂为主题的动画片,时间跨度近90 年。其中最让慢师傅难忘的,是右上角的《小蜜蜂历险记》
▲近年来在国内兴起的潮流玩具,是插画、动画等艺术、设计类创作者,将自己的平面作品制成的 3D 手办。其收藏者多为爱好潮流文化的年轻人。
那究竟是怎样的魔力,让蜜蜂不断以多样的方式,出现在我们视线里呢?可能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功于它们的劳动成果——蜂蜜。透过品尝这种玉液琼浆,我们体会到的似乎便是花朵的味道。而鲜花易逝,蜂蜜却能保存长久,它便成了一枚时间胶囊,将花朵的精华封存在琥珀般的液体里,让你在口中领略到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品种的花卉气息,实在是妙不可言。这一切都必须感谢工蜂的辛勤劳作、无私奉献,而这两点也恰是人们推崇的品格,从而提升了蜜蜂的地位。
但蜜蜂可不需要我们的感谢和尊敬,它们的辛勤完全出自本能,是真正的为工作而工作。这种状态着实让人羡慕:全身心地投入劳作,不为报酬而烦心,充实地度过每一天,收货的是满满甜蜜。难怪连高迪这样的建筑艺术天才,都视蜜蜂为自己的良师益友。他如工蜂般每日勤奋工作,为信仰奉献一切。在其代表作古埃尔宫里,蜂房的造型被植入穹顶的设计,六边形的蜂巢巢室化作了一扇扇小窗。建筑大师对蜜蜂的倾心可见一斑。
事实上,在历史的长河里,对蜜蜂青睐有加的大人物数不胜数。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家中,除了高迪,还有像托尔斯泰这样的文学巨擘。他不但将蜜蜂列为精神的榜样,在《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中有对蜜蜂生活的描述,对养蜂人形象的塑造,更是在暮年也成为了一位养蜂人。同样向往养蜂人生活的,还有“推理小说之父” 柯南·道尔 。他给了笔下的大侦探福尔摩斯,一段隐士般的退休生涯:当一名养蜂人。
以上种种,还远远不能展现蜜蜂的全部魅力。还是推荐几本书吧,让有兴趣的朋友在其中发现多姿多彩的蜜蜂!
历史学家、美食家的蜜蜂——《蜂房 : 蜜蜂与人类的故事 》
▼
书店里关于蜜蜂的书有不少,但总是独缺一本全方位的蜜蜂文化史。直到去年《蜂房》的出版,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缺,慢师傅才终于可以拿出一份全方位的“蜜蜂书单”。
本书作者是一位英国著名的美食评论家兼历史学者,还是当地养蜂人协会的成员。其结果便是,她的书里除了和蜜蜂相关的文化史,还有挑选蜂蜜的指南、介绍受专业人士推崇的蜜源、自己欣赏的蜂蜜种类,而且多是从自己“访蜜”的亲身经历着笔,生动有趣。更有近二十种运用到蜂蜜的甜食制法,其中不乏多道“古法”美味。和其他同类文化研究著作相比,《蜂房》最大的特点,是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蜜蜂、蜂蜜与养蜂人的欣赏,还有英国人特有的冷感幽默和调侃语气。当然,著作的主体内容依旧是,蜜蜂渗透在我们历史各个角落,与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人类了解它们生理、习性的历史过程,蜜蜂及其“周边”在人类社会中地位的变迁,以及它们如何反过来影响我们的社会形态、思想观念,启发文艺的创造。
思想家的蜜蜂——《蜜蜂与哲人》
▼
《蜂房》虽然涉及蜜蜂对文化影响的面很广,但限于篇幅,无法在每个领域都深入讲解。如果你只想详细了解,蜜蜂在人类思想史中扮演的角色,那这一本绝对要看!
想象一下,由这般精巧的小虫子,陪你纵览西方思想界的历代“英豪”,会是多么有趣的一件事!从神话中的世界之初,蜂蜜帮助宙斯破除混沌,创立了有序的天地,并让人类有了道德感。到古希腊、古罗马的各个哲学流派,通过蜜蜂来阐释自己的宇宙观。再到基督教变蜜蜂为传播教义的使者。直至现代政治创立之时,它又被各种派别“拉拢”,沦为他们宣扬自身统治合理化的工具。用书中的结语来说,蜜蜂真可谓“犹如云彩,每个人都从中看到自己所希望看到的东西”。
文学家的蜜蜂——《蜜蜂的生活》
▼
前面两本书已经引用了大量文献证明,蜜蜂是许多思想者乐于借助的对象,用以表现自己的见解。下面就用一本完整的著作,来让我们一窥文学名家如何描写蜜蜂世界。
提起梅特林克,可能熟悉的人并不多。但说到其代表作:经典童话《青鸟》,相信大家应该都看过或听过。这位191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与上文讲到的托尔斯泰一样,也当过养蜂人。托老只是借小说中的人物描写了蜂农和蜜蜂的生活。而梅特林克,用独立的作品礼赞他驯养的昆虫精灵。比起学术研究的作品,文学家写起同样的主题,就要唯美、浪漫得多了。著作的主要框架是蜜蜂生命的各个阶段,多是作者作为养蜂人的观察和经验所得,类似于自然观察的笔记。在描绘蜜蜂习性时,作者会将其拟人化,并把它们的王国与我们的世界相比较,对蜜蜂的推崇,对人类的怀疑,处处透着哲思。优美的文笔、浪漫主义的文风、大自然的旖旎风光,它如同一篇篇散文诗,可谓是养蜂人版的《瓦尔登湖》。
小说里的蜜蜂——《蜜蜂的秘密生活》
▼
这是一部以养蜂场生活为背景的治愈小说,真正称得上是,充满了浓情“蜜”意。主人公是个名叫莉莉的女孩。她从小丧母,父亲又性情爆劣。一个蜂蜜罐上的标签,无意间给了她找寻母亲过往的线索。于是她与保姆逃离了没有温情的家,来到了蜂蜜罐所诞生的那处养蜂场,并被三个养蜜蜂的黑人姐妹收留了下来。在与充满传奇色彩的蜂农的接触中,在辛劳而充实的养蜂生活里,莉莉重新找回了被爱的感觉,和给予爱的能力,完成了自我的认知和救赎。就如小说中所说的“蜜蜂是上帝派来的使者...我对蜜蜂始终温厚有加”。隔着字里行间那优美的田园风光,你似乎能闻到蜂蜜的香气。文章里的种种细节,不禁让人觉得,作者苏·蒙克·基德一定也深爱着蜜蜂,甚至真的在蜂场里生活过。毕竟没有亲历过这些,恐难如此详尽地描绘出养蜂工作时的种种细节,和对蜜蜂的深刻思考。小女孩成长的过程是艰辛的,但最终苦尽甘来。这不也和蜜蜂用辛劳换来甜蜜一样么。
自然学家、专业养蜂人的蜜蜂——《DK蜜蜂全书》
▼
如果你是被标题里的爱因斯坦“诓”来的科普爱好者,想看点自然科学方面的“干货”。或是已经被勾起了对养蜂的兴趣,想了解一些实用的基础知识。那就先抛开前面几本“文绉绉”的社科研究和文学作品吧,《DK蜜蜂全书》帮你一本搞定一切。
由五位蜂学方面的专业人士合著,加上DK在科普书界的口碑,这本书的品质值得信赖。书里有关于蜜蜂的自然史和生活习性的讲解,着重于对它们养殖知识的介绍:关于如何将蜜蜂吸引到花园、如何建造蜂房并照料好里面的居民,以及关于如何收集和利用蜂蜜与蜂蜡。书中每一页都有彩绘插图,增添了其阅读的乐趣,让你轻松入门蜂学的殿堂。如果想要小试身手把蜜蜂带进家,那就顺便也带这本书回去吧。
▲即使不看文字内容,光是书中的照片和插画,也足够 让人赏心悦目了
送给孩子的蜜蜂之书——《蜜蜂:蜜蜂王国的手绘图文百科》
▼
最后,慢师傅还准备了一本让孩子也能了解并爱上,我们今日主角的绘本。在其“巨大”的开本里面(28*38cm),有可爱的画风和幽默的语言。内容可谓是超级简化版的《蜂房》+《蜜蜂全书》,既有蜜蜂的构造与习性,养蜂知识的介绍,也有它们与人类的关系,世界各地的蜜蜂文化与趣闻。唯一让慢师傅担心的是,有密集恐惧症的书友,请谨慎打开它,因为里面的“蜜蜂”真的太多了!
▲密集恐惧症者请绕道
▲本书的 作者是波兰人,上图所展示的各种人物造型的蜂房,就极具当地的文化特色
借用珍·古道尔女士,这位以黑猩猩研究闻名世界的动物学家的话:“唯有了解,才会关心;唯有关心,才会采取行动;唯有行动,生命才会有希望。” 如今地球上的各个物种的生存状态都不容乐观,而让孩子了解并关心蜜蜂和其他生物,就是带给我们的未来以希望。
文丨夜骐
摄影丨慢师傅
编辑排版丨慢师傅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