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中概股频遭做空狙击,诚信经营才是“正道”_公司
作者:admin浏览数:2020-05-09 11:58:00
日前,中概股公司频遭做空机构狙击,致使其市值严重缩水、股价大幅下跌,面临被做空风险。资本市场是信息、资金的市场,信息的真实、公开、准确、及时披露时刻影响着投资者信心,左右着市场枢纽功能的发挥。而相较于资本市场要求企业及时披露真实、准确的信息,一些不规范经营的企业非但不改正自身问题,还动起了歪脑筋,如为逃避国内监管绕道国外上市,在披露关键信息上打拖延战,给财务“洗澡”来规避监管……
原文 :《诚信经营是企业发展的基础》
作者 |浙江省法学会金融法学研究会理事 谢军
也许上市公司能够利用技术手段堵上管理漏洞,但这种短视、不理性行为所造成的影响却是得不偿失的。 从当初受追捧到如今遭遇信任危机,中概股在短短时间内过山车般的经历警示我们,不管选择在何地上市,上市公司都应当诚实守信,严格遵守相关市场的法律和规则,真实准确完整地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相反,造假、内幕交易等违法行为即使能够在短期内带来非法利益,却使公司面临被做空的风险。
其实,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任何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造假行为都是“零容忍”。也许境外上市门槛低,但“进出双宽”的背后也有中间的严管,一些上市公司的造假行为即便能够在境外市场蒙混过关,但也要经得起监管之火考验。特别是一些上市企业动机不纯,为圈钱不惜到国外资本市场铤而走险,被做空机构紧咬也不无可能。其实,一批做空机构在资本市场扮演着“雷达角色”,对资本市场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时刻警觉。它们根据中概股公司的业务类型以及目标公司接受调查的索赔确定进攻靶点。如果中概股公司在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上的问题被做空机构探测到,势必会被紧抓不放,甚至发动证券集体诉讼。
一般而言,做空机构主要针对中概股公司的财务造假问题发起猛攻:先是发布报告指出目标公司存在财务欺诈问题,造成其股价大幅下跌;接着,通过发动证券集体诉讼向目标公司施压,造成目标公司就范。一旦财务造假被坐实,中概股公司的股价波动不难预见,也有被私有化乃至退市的风险。
对中概股公司而言,做空袭击并非新鲜事,也不可避免。做空与做多都是市场行为。只有身正影直,才能不被做空机构盯上。如果没有按照资本市场规则做好自身经营,即便绕道赴国外上市,所存在的问题同样会被揪出来。
中概股被做空频发的背后,也引发人们叩问如何重塑中概股信任、如何重现中概股往日荣光。实际上,无论是在国内上市还是国外上市,都将面临着被严查风险。国内不断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法规,严格遏制虚假与欺诈行为。近日召开的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会议强调坚决打击各种造假和欺诈行为。而且,在新《证券法》基础上所形成的持续监管和精准监管制度、证券集体诉讼制度、交易所自律监管及进一步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等,从制度建设、人员调动、完善法律等方面构建起了根治造假和欺诈的协同作战机制,也对欺诈和造假相关责任人的处罚实现了全面升级。
不容忽视的是,被“误杀”的风险也存在。应对资本市场虚假陈述的法律风险,中概股公司除了要诚信经营外,不仅要在平时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和公平披露企业信息,也要掌握做空机制的手段和套路,组建企业经营风险防控团队,真正落实信息披露合规制度与财务会计准则,并在风险发生后掌握虚假陈述的构成要素与抗辩事由,精准运用法律手段应对风险;与财经媒体做好沟通交流,在风险发生后及时向外传递正面信息,塑造公司形象,传递公司投资价值,处理负面报道和舆论风暴等等。
一言以蔽之,中概股公司既要办实事、讲诚信、守法合规,也不能对做空风险掉以轻心。相信不管是风雨交加还是艳阳高照,中概股公司只要自身硬,必将延续往日荣光,并迎来未来的风光无限。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705期第2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