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失速背后:洋河股份正经历渠道调整阵痛|洋河股份
作者:admin浏览数:2020-04-30 08:25:20
环球老虎财经
4月29日,洋河同时发布了年报和一季度报,2019年公司实现营收231.26亿,同比-4.28%;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73.83亿,同比-9.02%;2020年一季度营收92.68亿,同比-14.89%;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40.02亿,同比-0.46%,扣非净利润为32.02亿,同比-15.96%,主要是因为中银证券上市带来9.46亿公允价值变动所致。
这份年报和季报的表现在对比同行业龙头茅五泸来讲,并不出色。但二级市场上今日洋河股价高开4个点并一路走高,截止收盘涨7.81%。有投资者认为这份年报和季报超预期,并且认为洋河在“藏利润”,主要是因为预收款大增至64.32亿。
自去年5月份洋河被曝出渠道库存高企之后,其在二级市场上的表现则稍显落寞。2019年公司股价上涨21%,同期食品饮料板块上涨74%,而白酒板块上涨103%。曾经的行业老四泸州老窖也“高喊”重回三甲,这无形当中给了洋河巨大的压力。
曾经靠着渠道优势一路过关斩将,由一家居于江苏宿迁的地方性酒企经过不到20年的时间成为一家全国性的酒企,位列白酒老三。然而渠道优势逐渐被同行效仿,往日的优势却变成今日掣肘,颇有“成也渠道,败也渠道”之意。
业绩失速,成也渠道,败也渠道?
2003年,公司推出蓝色经典系列,通过效仿徽酒成功的“盘中盘“模式,以核心酒店为营销起点,动员其力量将产品推荐给核心消费者,逐渐促成目标消费群对洋河产品的消费偏好。2004年设立办事处,服务于终端,2005年,在“盘中盘”模式的基础上推出“4×3”营销模式。
2007年公司确定全国化战略,以华东市场为依托,进军全国市场,营销上实行“1+1”渠道模式,打造“天网工程”“金网工程”等,凭借“4x3”渠道营销模式与厂商“1+1”模式的创新及推进,公司以蓝色经典为代表的中高档产品在2009年已经达到超过31亿元的销售规模,在2007-2009年间保持每年50%以上的同比增速。
2009年公司登陆深交所,此后几年,洋河营收继续高速增长。2009-2012年,营收分别为40.02亿、76.19亿、127.41亿、172.70亿,分别同比增长49.21%、90.38%、67.22%、35.55%。如此高的增长速度在白酒行业实属一匹黑马。
2012年限三公消费,高端白酒消费占比近半的政务消费场景消失,消费量断崖式下降,渠道库存高企,经销商恐慌式抛货致高端白酒价格崩盘,2013-2014年洋河股份业绩出现下滑,但凭借着超强的渠道把控力,下滑幅度显著小于可比公司,在2015年便走出调整,营收开始正增长。
根据年报,2012-2015年,洋河股份深度管理7000多家经销商,直接控制3万多地面推广人员;2016-2017年,公司与8000多家经销商合作,拥有3万多名地面推广人员;2018年,公司与近1万家经销商合作,拥有3万多名地面推广人员。
不难发现,在2016年和2018年,洋河股份的经销商队伍规模有了两次明显的提升,2016年新增经销商1000家左右,2018年规模进一步扩充了约2000家。在如此大范围的扩充下,公司的管理半径也增大了,这对管理层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与此同时,经历过三公消费之后,一些酒企开始重视渠道,纷纷效仿洋河对渠道进行改革,并且借着白酒景气周期加大费用投入提升经销商的利润。而洋河股份渠道模式的问题在于将经销商功能弱化,定位为配送商,与经销商追求利润、谋求发展的本性相违背。一旦市场上出现能够为其提供高利差和利润总额的产品(如今世缘、泸州老窖),经销商自然乐于推荐和销售渠道利润弹性大的品种。
渠道压货另一个原因便是销售刚性考核制,有报道称“一个月完不成谈话,两个月完不成降职,三个月完不成免职”。在如此强的考核压力下,销售人员便一味的向经销商压货以完成自身的考核目标。
在多因素的积累下,2019年5月,洋河主动曝出渠道库存问题,很显然,这次曝出的问题是前些年激进的后遗症。在渠道问题出现之后,洋河提出要重整经销商队伍,建立新型厂商关系,向 “一商为主,多商为辅”战略进行转型。同时,通过调整出厂价、季度返利和年度返利,采取柔性考核制度,提高渠道利润等政策,建立更加融洽的厂商合作模式,增厚渠道利润,清除渠道库存。并在6月份开始控货,目的便是为了让渠道库存归于合理。
而控货带来的最主要的影响便是营收和净利润的下滑。2019年三季度单季,洋河营收50.99亿,同比下滑20.61%;四季度单季度营收20.29亿,同比下滑36.49%。
营销体系调整半年后,2019年12月份,有券商调研南京经销商,渠道改革后,洋河对于渠道经销商给予返利,海之蓝一瓶给了4块,天之蓝一瓶给了8块返利,经销商利润比之前要好一些。网点海之蓝利润不高,海之蓝网点拿货价115-118元,大的网点115元,小的118元,零售价120左右。天之蓝拿货价260元,零售价280元,一瓶20块利润。
在调整渠道利润的情况下,经销商的利润也并不高,可想而知,在未调整之前更低,这样也就能够理解为何终端销售热情不高。
“换帅+回购”组合拳挽回“颓势”
就在爆出渠道调整后的不久,2019年7月15日,洋河股份第六届董事会第七次会议,聘任刘化霜为公司副总裁。刘化霜历任江苏洋河酒业有限公司市场部部长、副总经理兼洋河蓝色经典总经理,江苏洋河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公司党委常委、战略研究总监,江苏苏酒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党委副书记,苏酒集团贸易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董事长。
现任公司董事、常务副总裁、党委常委,苏酒集团贸易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选择刘化霜成为营销负责人主要是其能力突出,曾带领洋河营销团队攻下南京市场,此外,江苏省内的大经销商都是跟刘化霜一起成长起来的,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刘化霜不直接持有公司股份,持有江苏蓝色同盟股份有限公司0.9091%的股份,而江苏蓝色同盟股份有限公司持有公司21.44%的股份,为公司第二大股东。搜狐酒业统计,刘化霜间接持有公司0.19%的股份。
就在刘化霜负责营销之际,市场有传闻朱伟被“下课”。2020年1月17日洋河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副总裁朱伟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公司副总裁职务,辞职后将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朱伟2000年进入洋河股份,历任人力资源部部长、市场部部长、市场总监、战略研究总监等职务。2015年,朱伟升任副总裁,2016年7月到2019年6月兼任销售公司总经理。
从朱伟担任销售公司总经理的时间来看,渠道问题出现在其任期,与他有一定关系。
渠道的调整必定带来营收和净利润的下滑,2019年三季度公布业绩,单季洋河营收50.99亿,同比下滑20.61%;净利润15.65%,同比下滑23.07%。与此同时,或许是业绩不尽如人意,洋河同时抛出了一份业绩回购报告。
公司发布股份回购方案,回购资金总额不低于10亿元且不高于15 亿元,回购价格不超过135元/股,若按金额上限和价格上限进行测算,预计可回购约1111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737%,回购股份将用于对公司核心骨干员工实施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截止3月31日,公司已累计回购股份537万股,使用资金总额为5.01亿元,对应均价为93.21元。
多产品矩阵结构失衡,省内面临今世缘竞争
洋河股份走的是多产品矩阵路线,同时覆盖高中低端产品,高档产品有包括梦之蓝M9、手工班、M6;次高端产品牌有梦之蓝M3、M1,天之蓝等;中低端产品有海之蓝、双沟系列。其中100-300元价格带有大单品海之蓝和天之蓝,蓝色经典系列M3主打500元左右的价格带,承接海之蓝和天之蓝消费升级。M6主导600元以上价格带,而M9定位超过 1000元。
根据2018年洋河股份业绩发布会的数据,2018年海之蓝64亿;天之蓝45亿;梦1和梦3合计32亿;梦6计25亿;梦9和手工班7亿。对于洋河来说,其倚重的还是中低端产品海天,中高端产品还没有出现放量的迹象。
在中高端未进入放量阶段,却面临省内强劲对手今世缘的竞争。根据今世缘2019年年报,其营收为48.74亿,同比增长30.28%。而洋河股份2019年省内营收110亿元,同比下滑10.67%。虽然在总量上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从营收的增速上来看,显然今世缘的增速远高于洋河。
而江苏白酒的体量是稳定的,既然洋河营收在下降,那么它丢失的份额要么是被今世缘所抢夺,要么是被其他白酒所抢夺。
今世缘主要以省内为主,洋河显然是其最大的竞争对手,而且从今世缘的产品矩阵来看,跟洋河股份都有竞争。今世缘国缘淡雅与海之蓝竞争;国缘对开与天之蓝竞争,国缘四开与梦3竞争;国缘K5与梦6竞争。
在中高端还未出现放量的情况下,中低端不仅面临库存压力,还面对省内今世缘的竞争,再加之今年疫情的影响,洋河的渠道调整似乎再次面临困境。
热门评论